互联网终端阅读的普及导致内容印刷市场发生一定的变化,以传播信息为主职的报纸首当其冲,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我国报纸的年印量从2011年峰值的1678亿对开印张一路下滑至2017年的855亿对开印张,六年间跌去了49.04%;期刊的情况也大体如此,从2011年的32.85亿册降至2016年的26.97亿册,跌去了17.89%;图书的印量虽说是上升,但库存与打折书在同步增加。
面对因科技革命带来的市场变化,以书报刊印刷为主要业务的内容印刷企业应该关注下面四方面的工作:
一、内容印刷企业的延伸发展问题
隶属于报社的报纸印刷企业大幅收缩是这几年的基本态势;书刊印刷企业则普遍处于升级转型期,得扛起成本上升、工价数十年不变的巨大压力;单纯从事印后的装订企业以及至今依旧以二手、中低速印刷设备为主的中小企业渐趋关张。
有上海市的数据为证:2014年全市计有出版物印刷企业199家,至2016年降至171家,净减少14%。其中115家主营书刊印刷的企业在销售下滑3.34%的情况下,利润下滑了20.2%。2016全市减少的346家印刷企业,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87.86%。
所有,至今尚存而且还试图发展的企业值得思索的一个课题是:如何在改善主业经营的同时积极做好延伸发展,争取获得一个相对更好的生存环境。
向市郊转移,腾出原本在市区的厂房,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是一种做法。
相当一段时间来,书刊企业占着城市的中心位置,出于降低商务成本与减少环境对周边居民影响的考虑,向市郊转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方式,腾出的土地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或是为当前社会需要的其他活动场所,以园区或其它新产业创造的利润反哺印刷。中国印刷总公司如此,江苏凤凰、上海印刷集团等企业均是如此。
从原本单一的内容印刷转向包装印刷等更多领域。
内容印刷的下滑客观上推高了包装印刷在印刷总量中的市场占比,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包装印刷的市场需求还将继续上行,为此不少书刊印刷企业在保留书刊印刷的同时着手拓展包装印刷,希冀在包装领域分上一杯羹。但许多事实证明,两者虽然都属印刷范畴,但毕竟还是有着许多不同,即便是业内的转型也并非是件易事,何况包装印刷业务又与当地工业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缺少了加工业务或因加工地远离需求方增加了运输成本,生存都会变得相当困难。
山东有家在书刊领域做得颇有影响的民营企业,前几年在书刊厂之外再建了个包装印刷新厂,投资也不小,但几年来的运营之路走得并不顺畅,最后还是决定悄然收场。上海一家书刊企业投资食品包装,做了相应投资,也通过了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认证,但就是没有充分的业务,结果同样在支撑一段时间后无奈关张。
相反,通过收购步入这一领域的企业反倒生存得可以,其中典型的案例就有南京凤凰新华和安徽新华。
向多功能印刷方向延伸或是步入与印刷有关联的其他领域。
跨行延伸的典型当属北京盛通,他们利用上市后资金相对充裕的优势,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大胆收购乐博教育,向智能教育方向延伸,2017年他们继续顺着这一方向发力,收获让人欣喜。事实上,像AR、VR、裸眼3D、3D打印、RFID等功能性印刷同样被市场所看好,关键是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人力资源与选择适当的进入时机。
路是人走出来的,书刊企业延伸发展的道路肯定还有很多。伴随着互联网终端阅读与移动阅读的愈发普及、图书市场正在明显发生变化的趋势,书刊印刷企业真的应该思索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战略,确定方向,差异经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企业的发展之路。
二、数字印刷在书刊印刷企业的应用问题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由追求温饱步入至追求小康,按照吴晓波在《激荡十年 水大鱼大》中的数据,2017年末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9280美元,处于联合国确定的4036-12475美元的中等偏上收入区段。按照马斯洛人类需求五个层次的理论,中产阶层的递增把他们追求社会和尊重的需要凸显出来,他们向往着归属感,数字印刷恰恰易于展现个人的心性与追求。于是,以批量生产图书为主职的书刊印刷企业遇到了是否该引进数字印刷机的拷问,在引进了数字印刷设备后,又面临着如何让这些设备为企业创造利润的问题。
按照看得到的有关数据,时至2017年用于短版图书印刷的连续纸生产线全国已经安装了30台,不少先入一步的企业他们的感觉不外乎两点:其一,经过数年的辛勤耕耘,业务确有增长,引进数字印刷机已经3年的浙江新华就明确告知:“2017年的喷墨数字印刷和单张纸数字印刷生产量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5%、45%。”步伐可谓不小。其二,仅此还远远不够,因为2013年就安装了连续纸数字印刷机的河南新华至今“订单主要来自于中原出版集团内出版社和社会上图书发行机构”,“主要产品类型有样书、发行尾数、小批量发行的图书”。缺乏足够的订单就难以让设备投入满负荷运行,更难以让这些设备为企业创利,怎样才能让“按需出版真正落地还需要培育”,这就是成长中的烦恼。
相对而言,有着一定自主业务的中图公司、中邮出版社其设备的运营效率较之专业书刊印刷公司的日子会好些,但从满足大批量印刷的传统胶印转向由无数零星订单构成又得满足大型数字印刷设备饱和生产要求的商业模式真的还需要细心摸索,还需要有出版社内生动力引发的图书编印发三者融为一体的商业模式的改变。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任何创新都是有成本的,有些时候成本还不低,好在国内已经有一部分先驱者勇敢地跨入了这一领域,他们的经验将为跟进企业提供参考。
三、书刊印刷企业承担起“二次编辑”责任的问题
出版社负责编辑,印刷厂负责印刷、专业书店负责发行,三驾马车既紧密相连又各为其主。但互联网时代的出版冒出了印刷企业应该承担起“二次编辑”责任的问题,如果印刷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一已经发生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业务的承接,因为编辑喜欢找能够帮助他们完成“关键的最后一步工作”的企业。
最近荣膺上海图书奖特等奖的《中华民族文化大系》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的文化出版社继《上下5000年》后于2017年新推出的一套重点图书,该书以宣传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民族为出发点,希望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性,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在“十九大”召开期间该书被列为供与会代表阅读的书籍之一。
因为是宣传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在编辑过程中选用的相当一部分照片来自于网络,这些照片有精度高、满足印刷需求的,但更多的可能是出于个人爱好,传送上网的个人摄影,也不排斥有些历史图片因时间久远而变得难以直接应用,这就要求在出版社美术编辑尽己所能在完成图书的整体编排后,由印刷企业的印前制作人员进一步做好调图工作,有人将此称之为“二次编辑”。当这项工作成为印刷企业的一项基本工作时,印刷厂对印前制作人员的配置,提升这些对象的调图技能岂不较之以往又提高了很多?具备这方面能力的企业就能争取到更多的印刷业务,委印方谁不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做得更好一点?
《中华民族文化大系》在2017年8月推出第一辑图书时就遇到选择哪家印刷企业来承印此套重点图书的问题,最终他们选择了上海雅昌公司,实事求是地说,雅昌公司提出的印刷工价远高于另一家同一集团内的国有大型印刷公司,但雅昌具有完成“二次编辑”工作的充分人员,为了赢得市场口碑,出版社宁愿接受高价。
其实,伴随着自主出版量的不断增长,需要印刷企业帮助完成“二次编辑”任务的图书越来越多,书刊印刷企业是否都意识到这一工作的存在并采取行动切实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是书刊印刷企业顺应市场要求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四、改变书刊印刷企业现有商业模式上的问题
什么是商业模式?百度词条解释道:“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Relationship Capital)等用以实现(创造、推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
国内现存书刊印刷企业的商业模式成熟于计划经济时代,伴随着大数量的书刊印刷成长,与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已经从追求温饱到追求展示个性的社会现状并不完全吻合。为此,什么才是适合书刊印刷企业现时需要的商业模式是企业必须思考与改进的工作。
比如,建国前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为代表的出版商走的是编印发一体化的道路,通过自有渠道了解市场需要,布局出版与印刷。建国后,编印发三者分开,以出版社为龙头,印刷厂负责印刷、新华书店负责发行。政企分开改革后,编印发三者有些在一个集团内,有些则各自为政。事实证明,三者处于一个集团内对协调三方关系还是有着积极的作用。江苏凤凰、河南新华能够推进短版图书采用数字印刷工艺印刷就与集团的支持与制定出相应的结算办法有关。
面对除教材之外的短版图书印刷愈益增多的状况,编印发三者都得思索商业模式的转型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全可能打破现时编印发三者的利益关系。在图书市场走向小印数、短版化以后,如若依然采用以往的预印方式,势必导致出版社垫资增加、库存增加、报废的风险增加,出版社为了保证自身的利润对印刷工价压得死死的。唯有改变现行的商业模式,走按需印刷的道路,才能摆脱困境,也唯有不断增加按需印刷的图书量,书刊印刷企业引进的数字印刷设备才能有效提高利用率。只要整个图书供应链未能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改变现状就可能依然还是一句空话。
数字印刷门店加入短版图书的印刷行列应该是一种可取的方式,因为星罗棋布的门店最贴近居民,根据消费者下达的订单组织生产,在完成印装后采用送货上门或客户自取的方式对于加速图书销售有很大帮助。至于如何加强这些门店企业的管理,不是采用不发证、少发证的“堵”的方式,而是应该采用加强培训与检查,在“疏”上面下功夫。
阿里巴巴曾鸣参谋长说:“只有当C2B开始大规模兴起的时候,整个商务的全链路才会彻底地被互联网重构”,他将此称为“商业范式的革命”。图书市场正需要有这样一场“商业范式的革命”,由历史上的“我出版什么,你阅读什么”转向“读者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通过这样一场“商业范式的革命”,让国民更钟情于学习,更注重不断地提升自己。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一条路?这当然需要我们去探索。这并非是印刷企业一家所能解决,但确实是到了相关管理部门思考这一改革,并协调去做这一工作的时候了。
面对近几年的整治,部分规模企业尽管也有着自身的痛,但也在偷着乐,因为中小企业的关张带来了他们业务量的相对饱满,但这毕竟是整治阶段的变化,伴随着市场的调整、补缺,最终企业要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凭借的还是自身的特长、优势,谁走在这场改革的前列,谁就有可能领市场之先,赢得更大的份额。
书刊印制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肯定还不祇是以上这些,本文作为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业内人士的进一步探讨。
来源:科印网
发表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